2025-07-17 23:03:21
“改革的风,什么时候能吹到我们这里?”
——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位市民在第1眼TV—华龙网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的真实留言。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共同心声。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市国资委连续6个月成为问政平台留言最多的单位。出行体验、城市空间、水务服务……一条条留言背后,关切的是生活细节、追问的是改革落点。
“今天出行是否省心?住房是否安心?水压是否稳定?”——这些日常场景背后,几乎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支撑与服务。
市民提的每个问题,看似细碎,实则击中一个核心:我们是否真的感受到国企改革带来的变化?
01
问出民生温度,交出改革答卷
从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国资国企系统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拉开了直辖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改革攻坚战。
前不久,这场涉及万亿资本的战略重组,也交出了阶段性答卷:
重庆市属重点国企由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企业集团;实际运行法人主体从2260家压减至690家,压减率近70%;市属重点国企累计盘活资产1510亿元,回收资金595亿元;先后发布200多个“四链”融合项目……2025年1月-4月,市属重点国企实现利润总额121.2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营业收入1045亿元、增加值397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4.3%、7.2%。
数据亮眼,改革成效已现。但市民更关心,这些“高处的动作”,是否真的落到了“脚下的感受”?改革的逻辑,能不能穿透报表,落进百姓家门?
我们不妨翻开问政平台,从市民最常“问”的三个关键词——出行、空间、水务出发,看看这场改革如何一一作答。
【一问出行体验】从“耳牌”到“响应公交”,改革优化的不只是出行线路
“公交车排队进站时,根本看不到后面来的是哪一路,能否在右后视镜背面喷涂醒目的数字编号?”一位市民的建议,从留言板“跳进”了公交站点。
近日,重庆公交在毛线沟站推出“耳牌”服务标识,在公交车右侧后视镜张贴醒目的线路号,配合“分站停靠”“首两车不二次停靠”等新机制,让乘客看得清、排得顺、等得快,也让“群众点题、改革答题”有了实感。
除了这些“能看见”的优化,不少市民还发现了“乘车过程中的惊喜”:
部分公交车内的电视屏幕升级为竖屏“双视窗”,上半部分播放重庆城市风光,下半部分滚动播放新闻资讯和出行信息,既实用又有观感,被网友点赞为“乘坐体验高了一个档次”。
视线拉远,重庆公共交通正在迈向一体化融合、智慧化服务的提质之路。
2024年,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207条次,新开微循环线路25条,新增轨道出入口22个,系统服务投诉率创下新低;“响应公交”试点上线,乘客可以像打车一样预约公交,“公交价格+网约体验”打通城市“最后一公里”。
“小巷公交”“背篓专线”“小鹿集市”“轨道集市”频频出圈;轨道“四进”宣传调研活动深入小区、学校、企业、园区;公共交通“一码通行”“渝通行”APP全面铺开,票务服务大幅优化。
这背后,是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国企“携手再出发”。
今年4月,市国资委再发重磅消息,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进行专业化重组改革集中揭牌,重组成立四家专业子公司,涵盖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建设管理、资源开发,打造成为“投融建管营”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集团。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重庆交通开投集团专业化重组改革,主要目标就是要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综合交通集团,为全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出行更准时了、换乘更便捷了、服务更贴心了——重庆这座“山城”越来越“好走了”,改革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群众的每一步,走进了这座城市的日常节奏。
【二问城市空间】从一栋旧楼到一段记忆,改革更新的不只是“房子”
资产盘活,盘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城市空间的温度,是群众日常的安稳。老楼能否再利用、老站能否再激活,这些城市角落的“旧问题”,也成了改革的“新试题”。
在沙坪坝小正街137号,一栋曾闲置多年的旧办公楼,如今变成了“CCB建融家园”——305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拎包入住、配套齐全,专为新市民、青年群体量身打造。
这栋楼原是沙坪坝区国土房管局闲置办公楼,通过盘活利用,不仅实现空间重生,更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成为重庆唯一上榜项目。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江北区红旗河沟汽车站,这座承载无数人“第一次远行记忆”的地标,客运量锐减后一度沉寂。
如今,它通过联交所市场化运作,引入浙江企业合作,计划打造成为承载重庆几代人客运车站及交通枢纽记忆的博物馆型文创主题商业,既节省6000万元项目更新改造投入,在不包括净利润分成的情况下,每年实现物业使用费收益600万元,助力打造全国客运站转型示范样板。
城市更新的背后,也有“数字治理”的助推。在国资监管方面,重庆创新打造“国资智管”数字平台,以国企改革发展综合报表体系为主体,常态化运行投资监管、债务风险、经营风险、人员薪酬、资产盘活、产权交易、经济运行等11个核心应用场景,实现国企债务监测100%全覆盖、经营性风险100%动态监测处置,实现市属国企、区县国资国企全面穿透贯通。
2024年,重庆市国资系统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085亿元,投运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6个,提供长租公寓5000余间,利用边角地、插花地等投建充换电站554座、充电桩7653个。
城市更新不只是改变了空间形态,更转化为看得见、住得进、用得上的生活实感。从闲置楼宇到青年住房,从旧车站到商业街区,改革回应了城市的“每一处”,也呵护了百姓的“安居梦”。
【三问水务保障】回应群众“每一滴”,改革守护的不只是用水安全
“水压一到晚上就低,家里烧水都得挑时间。”“缴费要跑窗口,问题还分不清找谁。”在问政平台上,关于水务的留言并不少见。而这些问题背后,是一张曾经分散的水务治理版图。
长期以来,重庆原水与供排水系统“两水分立”,市域内供区交叉、主体分散,资源调配效率不高;水利水电板块后续投融资能力不足,一些重大水利工程推进难度大,管网压力大、爆管频发更是山城供水的日常挑战。
2025年,这些问题迎来了系统性解法。以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整合重组为契机,从股权划转、总部精简到239项制度优化、20多个信息平台整合,新集团于3月正式运行,加快了原水、供水、水利水电等板块的专业化协同。
一场自源头到龙头的体制大调整,正悄然展开。
为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重庆推动中心城区供水一体化建设,彻底打破“组团式、片区自调”老格局。通过铺设33.87公里管道,建成20条互联互通通道,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实现互联互通、调水互济,可调度产能达156万立方米,可以满足1700万人应急用水。曾经因负荷不均而“满负荷狂飙”的大学城水厂,也通过跨区域调水缓解压力。
不仅水调得过来,还要调得更精准。在市三级治理平台上,“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应用”已上线,水厂负荷、水质、水压、爆管风险等信息实时监测。当某片区水厂连续高负荷运行,系统会自动预警并提示调水方案,智能联动消防、市政、环保等多部门资源,快速响应、快速处置。
改革也带来了“看得见”的成效:今年1—4月,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亏损面降至10%;盘活资产22亿元、回收资金23亿元,完成水利水电项目融资置换近100亿元,年节约融资成本约7000万元。
水龙头拧得更稳了、调水不靠“抢”了、缴费不用“跑”了——这就是改革给群众的答案。那些在留言板上“一问再问”的问题,终于一项项从制度里走出来,落在了用水的日常里。
02
问声不停,改革不止
改革走到哪里,民意就问到哪里;问声不断,恰是期望所在。
“改革的风,什么时候能吹到我们这里?”——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句等待回应的期盼。正是这些朴素直白的声音,让改革从“文件里”走进了“生活里”。
如今,市民不仅在问“公交好不好坐”“水龙头稳不稳”“房子能不能住”,更在问:这场国企改革,离我还有多远?而每一条来自问政平台的留言,都是对这个问题最真切的发问。
事实证明,改革不怕问,关键在“答得真、做得实”。一个建议被采纳,一处老楼被盘活,一项服务更便捷,一句留言被回应——改革的落点,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当群众的每一次提问,都能推动一次制度优化;当改革的每一次落地,都能回应一声“谢谢你们办得真快”,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改革见不见效,群众“问”得最清楚。
只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问题写进改革,把改革落到百姓身边,重庆这座城的每一步,都将走得更稳、更暖、更有力。
作者:陈梦雪
数据:谢稳
校对:李想
策划:张芊 郭鹏
出品:第1眼TV-华龙网舆情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