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0:03:06
“凌晨一出江北机场,就看到接机通道被一排蓝色阿维塔‘接管’,这是搞啥大阵仗?”
7月28日,不少市民在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留言:江北机场的网红车道突然被200台阿维塔12排成“蓝色车海”,车顶激光雷达闪着光,车身印着“新央企 新长安”的字样,让人误以为到了科幻片片场。
而就在第二天,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挂牌,重庆首家央企总部诞生——这场机场大秀,不仅是一场“秀肌肉”的仪式,也将长安、重庆、国家产业战略,一起推上了公众热议的中心。
为什么长安挂牌迅速成为话题焦点?
重庆市民之所以如此关注长安,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件事不仅关乎情感,也关乎生计,更关乎城市荣誉。
这是情感上的共鸣。
长安不是外来的企业,它与重庆一同走过了88年的岁月。1937年,长安在炮火中西迁,扎根重庆;1959年,新中国“长江牌”吉普车驶过天安门,成了重庆工业的符号。几代重庆人的第一辆车,是长安奥拓、长安之星,从家门口开出来的车,伴随大家上学、打工、成家。
如今,当这家“土生土长”的车企完成身份“正名”,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管央企时,市民天然会有认同和关注——这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记忆里的一部分。
这是经济上的牵动。
长安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整张经济网。2024年,长安汽车营收2767亿元、全年销量达到268.4万辆,创下近七年新高,连续五年实现同比正增长。它旗下117家公司、11万员工,带动上下游几十万人员就业。
在重庆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工厂,仅一个项目创造5000个高技能岗位。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重塑——长安汽车本地配套率从2023年的38%升到2024年的45%,今年预计带动全市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35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数以万计的家庭生计。市民关注长安,正是因为它与工作、收入、未来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城市的荣誉感。
长期以来,重庆有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电信等央企分支机构,却没有一家总部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挂牌,成为我国第三家央企汽车集团,让重庆实现了“央企总部零突破”。对一座被誉为“汽车之城”的城市来说,这不仅是一块荣誉门牌,更是重庆在全国汽车产业格局中的位置被重新定义。
换句话说,市民在问政平台上的每一条关于长安汽车的留言,不只是围观热闹,而是把长安当作一面镜子,看自己的记忆,看自己的生活,也看重庆的未来。
央企落子重庆,对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挂牌,不只是企业的喜讯,更像是一枚“国家级落子”,在重庆这盘棋局上掀起连锁反应。对重庆来说,意义至少有三重——
这是重庆“总部价值”的历史性突破。
重庆汽车产业的崛起与沉浮,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史诗。上世纪80年代,长安机器厂从军工生产转型为民用车,拉开了重庆汽车产业的序幕;2014到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被当时称为“全国每八辆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如今,重庆拥有19家整车企业、1200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产业体系,并实现对三大系统、12大总成、56种部件的全覆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但重庆始终缺少一家具备总部决策力的汽车央企“坐镇”——现在,这个空白被填上了。随着长安从二级央企“升级”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一级央企,具备更高层级的话语权和资源统筹力,重庆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央企总部”,全面释放出央企的磁吸效应与辐射能力。
这是“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强力牵引。
在重庆发布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排在金字塔顶端的,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一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标签,而是重庆制造业未来十年的重心。长安的总部效应,将直接把研发、标准、投资和供应链的决策权牢牢锚定在重庆。
——在研发端,长安将把更多技术中心和研发资源放在重庆,形成“总部策源+本地转化”的闭环,进一步提升决策效率,大大激发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推动重庆成为智能汽车技术策源地;
——在产业链端,随着总部落地释放强大“磁吸效应”,将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还能完善区域汽车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助推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汽车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人才端,总部落地带来的不仅是岗位数量的增长,更是人才结构的跃升。长安动力电池工厂、阿维塔5G数智工厂等项目释放的数万高技能岗位,为重庆积聚起“产业梯队+研发梯队”的双重优势。可以预见,随着长安总部效应持续释放,重庆不仅将在“数量上”留住了更多人,更会在“质量上”形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人才高地。
这是一种“龙头效应”的全面显现:一个总部央企,可以牵引整个集群的升级,带动数百家企业“上台阶”,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建设装上“超级引擎”。
而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国家战略的信任与落子。
第一,央企改革重组的大趋势。 近年来,国企改革重组一直是国资委的重点方向——从中国南车与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到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整合,都以“重组”换来国际竞争力的跃升。最初,外界普遍预测长安汽车将随兵装汽车业务并入东风集团,到兵装汽车业务独立,长安“原地升级”,成为与一汽、东风平级的一级央企。这背后是央企改革思路的转向:从“堆资产、拼规模”,到“扶优、扶强、扶头部”。
中国汽车产业要的,不再只是更大的“航母”,而是能真正代表中国汽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拼杀的“头雁”。
第二,对长安汽车的认可。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战略,长安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全面提速。2024年销量268.4万辆,新能源突破73.5万辆,海外突破53.6万辆,首次跻身中国汽车出口前三;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阿维塔、深蓝、启源在不同赛道“各有打法”,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智能化的战略布局,全固态电池、L2+ 智驾普及、品牌重构及全球化路径推动行业变革。
长安靠实打实的成绩,赢得了“直接升级”的机会——这不仅是企业能力的证明,更是国家层面对其战略价值的认可。
第三,是总部选址的深意。 在历次的央企重组过程中,总部的选址非常关键,它不仅决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创造与留存,更关乎城市的战略能级。而长安总部最终选择重庆,并非偶然——
作为兼具“战略后方”和“开放前沿”功能的超大城市,重庆被明确赋予“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在区位上,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始(到)发站,重塑了亚欧大陆的经贸版图,成为世界经济新版图上的重要坐标;身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可以说,长安挂牌央企总部,不只是企业的转折,也是城市的跃迁,更是国家战略的一次深思熟虑的布局——未来,重庆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时代使命,西部汽车产业新坐标
长安挂牌成为一级央企,从全国视角来看,中国汽车央企的版图第一次完整起来——东北有一汽,中部有东风,西部终于有了重庆的长安。
三足鼎立——央级车企格局的协同新阶段
长安升级为一级央企后,与一汽、东风形成了全新的“三足鼎立”,这不仅是总部版图的重塑,更是央企造车逻辑的转型:三家央企将不再是彼此竞争的“平行赛道”,而是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国际市场上的“协同作战”。电池续航、智能驾驶、供应链安全等“卡脖子”问题,正在成为联合攻关的目标,避免了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消耗,也让中国汽车产业能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投向“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更快形成规模优势与品牌势能。
渝车出海——重庆制造业的外贸新引擎
这种“协同作战”,在重庆已经能看到现实的驱动力。今年上半年,重庆交出3651.8亿元的外贸成绩单,同比增长7.6%。汽车是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2025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1.4万辆、共计178.4亿元,其中电动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53.3%。在笔电出口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汽车正成为重庆外贸的新支柱。
3月,长安在德国柏林举行品牌发布会,明确要在欧洲投放多款车型;5月,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这是长安在海外的首个新能源整车工厂,也是重庆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渝车出海”不再是概念,而是产业链的全链条扩展。
技术+标准输出——重庆制造业的未来想象力
据市商务委外贸管理处处长李国田介绍,我市正指导长安、赛力斯等“链主企业”通过带料加工、去件装配等方式联动境外工厂开展境外加工,拓展中间品出口渠道,让更多“重庆造”汽车走出国门。
完全可以想象,未来,重庆汽车智造借鉴笔电出口的模式,将电子信息优势叠加智能汽车产业——输出核心零部件、整套技术方案、整条产业链标准,从“代工生产”走向“定义产品”,参与“全球汽车生产模式”的重新书写。
结语:
从江北机场那条“蓝色车海”,到国务院国资委第100家央企的落地,再到“渝车出海”驶向世界——长安的每一步,都是重庆制造业跃迁的注脚,也是国家产业布局的深思熟虑。未来,当更多写着“重庆造”的汽车驶向全球,也会带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荣誉与使命,驶向未来的智能时代。
*素材来源:中国青年报《从“三次创业史”看长安汽车的变与不变》;上观新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挂牌,人民日报:这家新央企将如何塑造新优势?》
作者:陈梦雪 李想
数据:谢稳
策划:张芊 郭鹏
出品:第1眼TV-华龙网舆情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