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10:15:08
编者按
推进清廉重庆建设是市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部署。清廉市场建设是清廉重庆建设9个单元之一,旨在防范化解与市场有关的腐败风险和不正之风,打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诚信经营的清廉市场,激发经营主体干事创业热情,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清廉市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级有关单位、各区县聚焦市场领域关键环节,紧盯重点任务,突出示范引领,运用改革办法,全面推进清廉市场建设。为集中展示我市清廉市场建设的生动实践、先进典型,营造清廉市场建设良好氛围,特开设“清廉市场建设”专栏,持续推出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清廉市场建设改革举措系列报道,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动互学互鉴,促进全市清廉市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本期刊载綦江区纪委监委案例。
綦江区纪委监委“清风护企”助发展
监督护航营商环境走出加速度
綦江区纪委监委聚焦监督护航营商环境优化,针对清而不亲不作为、亲而不清乱作为和职能部门监督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多措并举推动营商环境问题监督、整改、治理有效贯通,助力綦江区优化营商环境走出加速度。2024年7月荣获清廉重庆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一、改革举措
(一)“下沉走访”与“公开征集”结合,做实营商环境问题归集。
坚持奔着问题去,近的远的都去、好的差的都看,既与“一把手”深入沟通,也与干部群众、企业职工座谈交流,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1、面对面了解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构建点对点常态化联系走访服务企业机制,动态更新走访服务情况登记专项台账,为51家区内重点企业提供24小时“贴身”服务,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探索建立“纪企直通车”“清风茶叙”政企零距离沟通互动平台,每月汇总分析研判企业意见建议,打通双向交流“绿色通道”。发挥派驻机构和镇街纪(工)委监督“探头”作用,深化运用“码上举报”“廉情驿站”等监督平台,推动监督触角向基层下沉、向企业身边延伸。
2、沉下去查找桎梏营商环境的重点难点
深化“室组”联动监督,探索建立“组组”协作机制,整合监督职能、贯通监督内容,聚焦交通运输、城市更新、生态环保、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专项监督,重点察访在涉企审批和服务中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冷硬横推等突出问题。
3、渠道征集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
邀请区级新闻媒体,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特约监察员、营商环境观察员,对涉企服务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热点窗口,开展体验式暗访、随机式监督。公开发布《关于征集损害营商环境作风和腐败问题线索的公告》,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和受理信访举报,持续释放严厉惩治损害营商环境作风和腐败问题的强烈信号。
(二)“企业点题”与“纪委破题”结合,剑指营商环境顽瘴痼疾。
打造“纪委清风护企·监督护航营商环境”品牌,构建“企业点题、纪委破题、部门答题”机制,实现企业有信心、部门有压力。
1、企业代表集中点题
立足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牵头组织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和人力社保等10余家单位“一把手”进园区、进企业开展公开问政活动,接受来自100余名企业代表、助企干部、特约监察员的“辛辣”提问,面对面回应企业诉求,并邀请媒体全程直播,推动构建起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营商环境工作大格局。
2、纪委跟进精准破题
结合巡察、审计发现及企业集中反映涉及营商环境不优的问题,纪委书记“现场开方”,派发相关单位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整改清单,点对点交办纪检机构跟踪督办,旗帜鲜明为企业“撑腰”、护航,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增信心、稳预期。
3、职能部门认真答题
针对企业现场提出的合理诉求,相关单位“一把手”点对点答复,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支招;针对问题整改清单,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到人,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意见建议落地落实。
(三)“融合监督”与“专项整治”结合,闭环营商环境跟踪问效。
坚持目标导向,盯着问题整改,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效工作闭环,有效保障惠民强企政策在基层落实。
1、建立闭环管理落实机制
深化融合监督助力清廉市场建设,成立贯通融合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就涉及营商环境问题的办理、整改情况进行暗访回访。定期组织融合监督公开“问询”会,由部门“一把手”说现象、剖症结、谈不足、作表态,全面介绍问题整改情况。组织重点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经营主体满意度测评,由区纪委监委对测评得分低的单位“一把手”进行约谈。
2、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攻坚
对中介机构损害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体外循环”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监督执纪工作。重点纠治“新官不理旧账”、落实惠企政策打折扣、补贴资金不到位不及时、利用惠企政策信息不对等不透明搞寻租设租等乱象,解决中介机构乱收费等问题14个,确保畅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3、优先督办深化促改促治
开通涉企问题线索受理“绿色通道”,优先办理、逐件核查、跟踪处置、限期办结,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定期通报,强化警示震慑。对发生典型案件的部门单位,深入排查、精准识别政商交往堵点、痛点,推动完善制度机制,促进监督、整改、治理有效贯通。
二、改革成效
(一)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区政务服务办在全市率先实行“水电气讯”一窗综办、“信用+模拟审批”、“云窗口”云端导办平台等7项改革,推出“一件事”集成服务套餐75个,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由原来的79.5%提升到99%。率先建设市区一体化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创新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模拟审批项目30个,投资总额超1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二)惠企纾困政策兑现效果明显。全区纪检监察干部担任营商环境护航员,针对“政策兑现慢”问题,督促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等部门研究落实“稳企纾困”政策,按时足额为266户企业兑现留抵退税资金3.34亿元。针对“融资贷款难”问题,督促区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我为企业跑融资”专场活动,向相关企业现场发放贷款10.5亿元,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三)工作作风能力持续优化。抓实“改作风抓落实优环境促发展”专项行动,各级纪检机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走访座谈经营主体580家685次,推动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52个,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31件35人,通报曝光10起典型案例,助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获评2023年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