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18:20:20
“我先去宿舍看看孩子们睡得怎么样,你先早点睡。”“我和你一起去,我也不放心。”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当垫江县兰兰小学校里的孩子们都睡着之后,校长邓兰和童应国夫妻两人就手拿电筒,走进学生宿舍里,小心翼翼地检查孩子们的睡眠情况:被子盖好了吗?睡得怎么样?
这一幕朴实的对话时常发生在邓兰和童应国夫妻两人之间。对于他们来说,孩子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就是两人的牵挂,“不放心”这个词,也常常出现在他们口中。
“我们要对每个孩子和家长负责”
“我听说有老师在遇到学生发生意外时不知道怎么急救处理,最终耽误了急救时间,这让我感觉很痛惜,也给了我启发。”不能让悲剧在学校发生,这是邓兰和童应国心里的共同想法。
于是,邓兰夫妻俩来到县红十字会,了解应急救护、救援知识,想找到与学校相结合的点,能保障学生,特别是特殊儿童和留守儿童生命、健康安全的方法。他们得知可以通过创建生命教育学校,向教职员工传授应急救护、救援技能,紧急状态及时有效保护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说干就干,回校后立即成立了学校红十字会,建立了三室一站一窗口一场地的规范化制度化兰兰小校生命教育基地。
自学校红十字会成立以后,校红十字会选派教师参加县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员和救护师资培训班。现在学校有26名救护员,4名救护师资,还专门邀请应急救护培训导师到校为学校师生开展急救培训,在校园里营造“人人学急救”的良好氛围,还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通过开讲座、做游戏、情境剧、讲故事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防性侵教育、防校园欺凌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珍贵和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留守儿童小雨(化名),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新的家庭,父爱母爱的缺失,使他笑容渐渐消失、成绩渐渐后退、同学交往渐渐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产生自残倾向。学校通过一对一的生命教育心理辅导、组织参加生命大讲堂活动、开展儿童心理戏剧表演、家校联动实施关爱等措施,小雨心结慢慢打开,回到从前。
“看到这些孩子,我们是一点都舍不得”
其实,邓兰夫妻俩18年来一直践行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他们在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成,架起孩子与父母亲情的桥梁;努力让特殊儿童掌握生活自理和生存技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减轻家庭负担,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2007年,垫江县兰兰小学校在高安镇成立了。对于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而言,这所学校就是一个美好的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校长邓兰和童应国就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妈妈爸爸”。
在垫江县高安镇,有许多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照顾,但老人可能由于精力有限等原因无法很好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了解这一情况后,原本开办着一所乡村幼儿园的邓兰夫妻俩就有了一个想法:再办一所留守儿童小学!
虽然开办小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但邓兰夫妻俩认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也有小孩,最能理解当父母的心情,也最舍不得小孩。”
一开始,兰兰小学校只是一所专门为留守儿童打造的学校,只是后来,邓兰渐渐意识到,在农村除了有留守儿童外,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特殊儿童,这些孩子有些是天生残疾,有些却是后天因为意外导致的残疾。
“这些孩子不仅是特殊儿童,还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有的是非常渴望读书的,但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于是,邓兰夫妻俩抱着一个是帮,两个也是帮的心态,通过当地残联的帮助,在学校专门开设了特教班,招聘特教老师,为这群特殊孩子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入学难、康复难”的问题。
“我们把这些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尽量让这群留守儿童、特殊儿童都能有书读,这是邓兰夫妻两人的小小心愿。但真实情况往往不像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美好,“有些孩子家庭特别困难、情况复杂,我们就低收费、办日托、周托,总之我们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把这群孩子留住!”
留守儿童最大的需求是什么?除了基本的学习需求外,邓兰还关注到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留守儿童小芳(化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小芳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日家里只有爷爷一个大人。刚进学校时,小芳不爱和同学打交道,喜欢一个人默默呆着,上课被老师提问时,声音也如蚊蝇般细小,眼神里透着胆怯与不安。
邓兰夫妻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两人深知像小芳这样的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关爱与陪伴,却又因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筑起了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于是,邓兰安排老师和小芳进行“亲情结对”帮扶,通过一对一的专属关爱,小芳渐渐打开了心扉。在每周的“亲情电话”时,小芳也能和自己的父母聊聊学习和生活。
“自从我们开设了‘结对帮扶’‘亲情电话’和‘亲情聊天室’,给孩子们和家长增加一个沟通的渠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很多原本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都有了不小的变化。”邓兰欣慰地说道。学校还专门设置兴趣成长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举办每月集体生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舒适安稳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对于邓兰夫妻俩来说,这是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
2010年2月,为解决特殊儿童的“入学难”问题,学校向县教委申请成立了“兰兰小学残疾人智障班”;2015年12月,为解决当时在校16名特殊儿童的“康复难”问题,在县残联的鼓舞下,学校申请成立了“垫江县残疾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示范点”,开启了“康教结合”的新征程;2016年9月,为巩固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成效,彻底解放特殊儿童家长,杜绝“5+2=0”情形发生,学校大胆尝试“康教托三结合”服务模式,收效十分明显,入学的特殊儿童与日俱增,为筹设兰兰特殊教育学校打下坚实基础。
残疾儿童小林(化名),多重残疾2级,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不会握笔不会写字,父母离异后母亲将其“期托”在校。老师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康教托融合服务”,他的肌张力有所减少、学会独立洗漱折被子,妈妈看成到他写“林”字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最开始面向幼儿招生的幼儿园,再到面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招生的小学,18年的时间已悄然过去,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邓兰夫妻俩最清楚。但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邓兰夫妻俩眼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孩子们需要,他们就会永不停歇地走下去。
......
又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学校楼道间慢慢传来邓兰、童应国夫妻的寻常对话:“最近天气温度变化大,我们要多注意孩子们穿得保暖不。”“是呀,晚上也要多看看他们睡得怎么样,毕竟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