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16:55:19
一人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已属难得,一家四口同时进行志愿登记更是可贵。2025年1月15日,这一天,家住南岸区的代金凤一家两代四口人,在家中同时进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一个朋友圈,引来一家四口捐献志愿者
代金凤心里记挂着有件大事,和家里人都商量了好久,一直没办成,直到这天,她看到了几条朋友圈。
在朋友圈里,重庆市红十字志愿者之家正式投入使用,连续几天都有人进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的信息持续刷屏,这下她坐不住了,立马联系发朋友圈的同事张显芬。
张显芬是代金凤多年的同事和好朋友,但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十字志愿者。联系上张显芬后,代金凤向她分享了自己的“心里的大事”,也表达了完成这件大事的困难,没想到张显芬一听,毫不犹豫地答道:“小问题,给你安排上门‘服务’!”
原来代金凤一家四口都决定想要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但苦于家里面老人不方便出行,所以登记愿望一直没能实现。1月15日,红十字志愿者方兴志、张显芬、桂英、张和俐来到代金凤家中,帮助他们进行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当谈到一家子开始捐献的意愿从何而来时,代金凤说:“最开始是我有这个想要捐献的想法,后来闲聊中,我把这件事告诉我老公的妈妈,她听后也觉得很有意义,也想捐,但是她又担心自己的年龄不符合要求。所以就没有真正去登记。”据代金凤回忆,一开始家里面,只有她和婆婆心里有这个捐献的想法,也没有告诉其他人。
后来,因为婆婆渐渐年迈,便常常和公公谈论起两人死后的安排,当代金凤的公公听说捐献遗体这件事后,他也立即表示支持,“那我也去捐,反正我们死了也是一捧土,带也带不走。”
这一下子,一家人就有三个人决定捐献,于是当一家人把这个决定告诉代金凤的丈夫时,他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毅然做了和家人同样的选择,“既然大家都捐了,那我也捐吧,都为社会做点贡献。”一家四口的同一个决定,就这么轻松地达成了。
至于追溯代金凤又是怎么想到成为捐献志愿者的,这又与好友张显芬曾经发的一条朋友圈离不开。这条朋友圈记录着张显芬第一次走进重庆市红十字会,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回忆。代金凤关注也支持好友的志愿服务事业,“张显芬和我既是多年的同事也是好朋友,当时我看到这条朋友圈之后,就去问了她,也是从她那里了解到了遗体捐献。”
此后代金凤经常在张显芬的朋友圈看到捐献知识分享,深受感动。代金凤感慨道:“正是因为我身边有张显芬这种亲身例子,有了她的坚持和无私,这才点燃了我们全家的捐献热情。我们只是这份大爱接力其中的一棒,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遗体器官捐献,将这份无私的爱传递下去”。
一条抖音,引来一个“三献”宣传员
2019年4月4日,这一天,张显芬记忆犹新。
这一天,张显芬从网上搜索到重庆市红十字会的地址,只身前去登记遗体器官捐献,但过程遇到了一些波折。“那个时候,我只知道红十字会可以办理登记,但又不知道红十字会具体在哪里,然后我到处问询,才找到红十字会,并在当时的捐献协调员米智慧老师的帮助下办理登记,还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
为了给自己留下纪念,她像日常一样将自己完成捐献登记的事情发了一条朋友圈和一条抖音,没想到,几个小时后打开手机,从来都是冷冷清清的抖音竟然“爆了”。这给了张显芬很大的启发,她想到网络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去哪里捐献、怎么捐献等等,自己可以分享一些捐献志愿登记办理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也可以通过自己完成登记的事实来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志愿者行列中。“因为这种无声的力量,比任何的言语上的宣传都要来得更直接!”
在这之后,张显芬就开始了她“一发不可收拾”的“三献”宣传之路。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只要是有时间,有需求,不管是线上的微信群、朋友圈、抖音,还是线下的街头社区,到处都是张显芬宣传的身影。
2021年4月8日,在张显芬的影响下,她的两个朋友也加入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
对于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张显芬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心境,“人一生可以做很多好事,但遗体捐献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件好事,这也是给自己生命最后一份厚礼!”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39.7万人次,造干入库登记人数9.1万人,共有角膜捐献3536例,遗体捐献5841例,人体器官捐献12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287例。2024年,我市还突破性地实施了181例器官捐献,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成就,每一步都离不开像代金凤一家这样无私奉献的捐献志愿者,也离不开像张显芬这样的“三献”宣传者,才使得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看到了希望,让生命以另一种价值延续,实现生命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