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19:30:1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
在江津,就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以“24000毫升+6000毫升”的热血方程式,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献血佳话,勾勒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幸福图景。他们,正是曹中江和曹兴宇父子。
父与子的“热血传承”
每天坚持早起早睡,维持规律的作息,展现出精神饱满的面貌和正直的品格,以及定期献血的习惯.......这些都是曹兴宇对父亲曹中江的印象。
曹中江年轻时曾经当过兵,在部队里锤炼出的坚韧与责任感,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退伍后,他将这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身作则,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儿子曹兴宇。“作为军人的父亲,他那严谨自律的作风以及对我的严格教导,都让我受益良多。然而,他对我的影响远不止这些。”谈及父亲对他的影响,曹兴宇深有感触地说:“父亲的无私奉献精神,尤其是定期献血的习惯,深深触动了我。”
自幼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献血的种子”在曹兴宇的心中悄然生根。对曹兴宇而言,父亲是他从小学习的榜样,从仰望到并肩,现在,他们不仅是家人,更是共同在献血之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
1995年4月,曹中江开始献血;2015年2月,刚满18岁的曹兴宇在父亲的陪伴下完成人生首次献血,自此曹兴宇也踏上了父亲的“爱心长跑”之路。“当我收到一条‘您的爱心血液已送往医院救助患者’的短信时,我便下定决心要坚持这份小小的事业。”回忆起第一次献血时的场景,曹兴宇仍还记得心中的那份激动与自豪,“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自此以后,曹兴宇便将献血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每隔半年,他们父子俩不约而同地前往献血点,“我和我的父亲都是半年献一次400ml,一开始父亲还会偶尔提醒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献血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热血二代”就要超越“老一代”
“每次献血之后,我的母亲总会精心准备更加丰盛的佳肴,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对我的关爱。”曹兴宇还记得母亲那欣慰的笑容,这也鼓励着他更加坚定地走在献血这条道路上。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曹兴宇从献血者成长为公益倡导者,在他的带动,身边的很多亲友都开始加入献血队伍。“每每想到自己小小的举动可能会挽救一个生命,我便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如今,曹兴宇凭借10年的坚持,完成了16次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6000毫升。他的父亲曹中江更是两度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至今已献血60次,捐献血小板15次,累计献血量高达24000毫升。“只要身体允许,这场爱心‘马拉松’我会一直跑下去。”曹兴宇抚摸着珍藏的证书,满怀信心地说道。
最后,曹兴宇还向父亲发起了“挑战”,决心在未来超越父亲的献血记录,“我偶尔会询问父亲的献血总量,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超越我的父亲,正如那句老话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4000毫升加上6000毫升的献血量,这一数字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献血总量,更是象征着无数次的生命接力。曹中江、曹兴宇这对“热血父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大爱,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